每次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,都喜歡寫文章,也許文字是我抒發感受的一個途徑,也許我相信自己文字的價值。在這個自信心的低潮期,也許是時候寫寫文章了。
2024 年過了大半,打從年頭開始,就覺得今年是艱難的一年。艱難在於要去面對自己過去多年的陋習,直視自己的軟肋。早前有機會跟一位前輩共事,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粗疏,也意識到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處理一些深層的矛盾。
所謂深層的矛盾,在於一直都不清楚最想做到的是甚麼事。畢業以來,做過不同的工作 — 旅遊記者、企業傳訊、初創、國際機構 都有做過,也創辦了數個不同的 社會影響力項目 (Social impact projects),但好像都未完全找到自己的「天職」,有時候也會感到迷惘。
「你說你在做一個社會影響力機構,但你們的影響力在哪?」
「不好意思,但真的沒多少人認識你們。」
「我們之間的差距不在於 數字,而是在於 Mentality。」
以前總覺得自己在劈林,在開闢新的疆土,但到頭來,
「如果我一直 陷入在 泥濘 裡面會怎樣?」
沒有得到期望的答案,那時候覺得自己像隻受傷的鳥兒,飛不起來。於是我又發現,原來在過去的時間裡面,最大的問題是我不喜歡真正的自己。
記得去年在 土耳其 的時候,無憂無慮地遊玩了個多星期,那也算是我第一次 真正的旅遊 — 沒有工作、沒有想法,單純地 隨心而行;去年在珀斯,也是這樣輕鬆的遊走。這種模式,就是我喜歡的生活。
但是,理想也要顧及現實。為了未來有更多的選擇,那次旅遊之後就回到 Corporate world,每天的生活變得很有規律,但慶幸還得到批准繼續 慈善團體 的工作,繼續推動自己喜歡的 青年發展項目。
好了,公關的話說完了,想說說真實的感受。說實在我真的沒想過有機會獲獎,每次獲獎的時候,心裡裡都有著滿滿的 Impostor syndrome。
甚麼是 Imposter Syndrome 呢?中文的譯名是「冒名頂替症候群」,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眼前的機會,也可以解說擔心若然失敗了,人們就會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在充大頭鬼,根本沒有實力。
有人說我既是平庸的人,就應該安份;得說,我想做個有能力做到90分但表現70分的人,而不是相反。
「我希望做到的,是有一天可以開設一家『學校』,讓不同出身、背景的學生都可以找到所長,繼續向上。」
說真的,在過去的一段日子裡面,想過很多次放棄。但最近跟一家大型機構慈善主管交談的時候,她問我有甚麼專長,我跟她說我擅長追落後,現在也許實力未夠,但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指導,我就可以把成績追上。
是的,每次失敗之後,我們都只會變得更強,與其擔心地基不穩,不如先打穩地基。常常都很怕一些假大空的人,但誰在衡量所做的事有多大的影響力,其實真的很難判斷,到底甚麼才算是實事呢?
記得去年跟一位教授吃飯時也問到這問題,他笑咪咪地說:「有就有,其實數字都只是功課,真正的改變,你會感受到的。」
Let’s keep the march on.